第A07版:A07

以互信促进民心相通

◇陈凯丽  秦兵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随着“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伴随着民心相通工程的推进,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心相通才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而只有民心相通了,各国之间才能建立更多的互信。有了更深层次的互信,才能促进合作的深入发展。

综合来看,为什么民心相通任重道远,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刻意的曲解。另一方面,在民心相通工作上依然有许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做好民心相通工作,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以前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目前,进行民心相通建设的方式比较多样,也各有特点,主要在教育、文化交流以及旅游等领域积极推进。在教育上,近些年我们吸引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留学生,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自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超过35万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其中国家公派人员1.19万人。但是,目前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模式仍然不够国际化,对中华文化的普及有待提高,因此,很多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的了解不够全面。与此同时,我们出国留学的学生,囿于语言和条件的限制及生活方式的迥异,与当地学生的沟通不够,有待加强。因此,在促进民心相通上,作用还较为有限;在文化交流上,近些年组织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音乐、舞蹈、文学等领域的交流上,也在积极“走出去”和“引进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我们参与的对象还是大多集中在海外华侨华人层面,因此在增进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了解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而在旅游领域的合作,目前主要还集中在团队游层次,参与方式主要以中老年人海外游为主,由于语言的限制,难以和当地人有效沟通,因此旅游交流活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游客和当地人的沟通水平,以此改善旅游的文化交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