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凝聚人心: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葛照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创造性地就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对新时代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行了战略性的顶层设计,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发展农村、振兴农业、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0年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相继发布,彰显了党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乡村振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当前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整体性方略,肩负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振国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等多重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更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干群互联”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讲,只有抓住人心,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乡村振兴的广泛思想基础,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才能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

强化战略思维,形成实施乡村振兴的广泛共识。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项事业,战略上谋划得科学,行动上才能赢得主动,只有从战略上思考问题,才能总揽和驾驭全局。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同样需要战略思维的指引。用战略共识凝聚人心,必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不是一项具体的策略,而是全局的战略性规划。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沿和战略的全局去观察和思考,容不得认识上的含糊不清、思想上的游离不定。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的事,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与未来发展走向的大战略,事关国家大局、民族未来,不仅是发展任务,更是政治使命。实施重大战略,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致,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发展观。因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就是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感召干部群众,使其在乡村振兴的认识基点上达到统一,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激发其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全新的乡村发展观。

着眼多重目标,放大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效应。乡村振兴战略集长期性、综合性、历时性于一体,涵盖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治理等多个方面,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振兴乡村既要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产业性地位,也要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实现产业提质升级,又要坚持绿色发展,呵护乡村的绿水青山,增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发掘和发展乡村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多元性需要动员多方力量夯基垒台,贡献智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统筹谋划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使各个方面的建设协调推进。 

保持客观理性,凝结实施乡村振兴的坚毅斗志。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减贫事业大踏步前进,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基本生存问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反贫困工作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居民的民生福祉,使得乡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上,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然而,与通过超常规的攻坚手段在短期内解决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治理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就现实而言,受自然禀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效益低下、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尚需时日。随着乡村战略深入推进,我国乡村长期的“贫血”状况得到有效扭转,但其自造血的功能进一步巩固、强化面临的挑战和攻坚难度都不小,面对的新问题、新情况必然更加复杂和多元。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求“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仍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啃骨头、打硬仗的意志,保持足够的耐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韧向前,久久为功。乡村振兴的战略愿景,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达到、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碰到的挫折和考验绝不比脱贫攻坚更少,甚至更艰巨、更有挑战性,需要更为顽强的斗争意志才能有效推动。

坚守为民初心,培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始终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创造千秋伟业中锻造政治智慧,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障碍都可以迈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优越性的充分彰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又一惠及亿万人民、顺应人民期待的宏伟蓝图。我们只有从人民群众中积聚力量、找到根基、汲取智慧,才能由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离开了人民这一社会实践的根本主体,乡村振兴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根本性依托。而要团结人民,最重要的便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涌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参与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人民群众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支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最深厚的伟力之源。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乡村振兴既是新时代党的总体和长远谋划,又是党在新时代为自身确立的历史任务,兼具战略性和实践性。实施这一宏伟的战略蓝图,必须扭住人心这一“最大的政治”,引导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扎根乡村、奉献乡村。民心聚拢,乡村振兴就有了根本依托和源头活水。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牢固树立“共识”意识,着眼于人,着力于人,引用并举,使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彰显。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