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离歌唱彻  乐韵悠长
                     ——从《折杨柳》到《送别》

  • 折柳寄别情  一起向未来

  • 折柳寄别情  一起向未来

  • 离歌唱彻  乐韵悠长
                     ——从《折杨柳》到《送别》

  • 离歌唱彻  乐韵悠长
                     ——从《折杨柳》到《送别》

  • 离歌唱彻  乐韵悠长
                     ——从《折杨柳》到《送别》

  • 离歌唱彻  乐韵悠长
                     ——从《折杨柳》到《送别》

  • 离歌唱彻  乐韵悠长
                     ——从《折杨柳》到《送别》

· ·

折柳寄别情  一起向未来

◇叶当前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折柳寄情”环节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友谊的心声,表达中国人民惜别时深沉的纪念与一起向未来的情怀,中国式浪漫收获无数感动,以折柳这一独具东方韵味的方式赠行也迅速成为热点话题。

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原型意象

追溯词源,折柳成词最早见于《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的“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据《毛诗故训传》知,此处折柳只是用来编织菜园篱笆,并非用于送别,当不能以之为折柳赠别的源头。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回忆出征时杨柳依依的姿态,常被学术界作为借柳惜别的源头,然本诗重点不在送别,也未出现“折柳”二字。折柳送别习俗见载于《三辅黄图》卷六,谓长安东跨灞水造桥,汉人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隋代无名氏《送别诗》以点点杨花、枝枝柳条写离愁别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是较早以折柳寄情的送别诗。

灞桥在唐代已经南移,早期桥边是否植柳不得而知,汉人是否折柳亦存疑议;唐代灞岸筑堤栽柳则见于后代方志记载,灞桥折柳送别已成唐人风习。宋人程大昌《雍录》“渭城”条说:“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也。李白词曰‘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王维之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盖授霸陵折柳事而致之渭城也。……故维诗随地纪别,而曰渭城、阳关,其实用霸桥折柳故事也。”唐诗中直用灞桥折柳的也有不少,如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即景赋别,感叹“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裴说《柳》诗咏物及义,“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道出灞桥柳送别的意象蕴涵;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以种柳折柳感叹人生的别易会难,提倡“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历经积淀,灞桥折柳已成原型意象,在后代送别文学中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