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城市书写的文学意义
◇卢桢
在中国新诗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新诗诞生时开始,现代诗人便注重从城市中汲取文学灵感,在器物和人性两个层面捕捉并呈现城市的风貌人情,将现实之城转化为心灵之城。经过一代代诗人的写作实践,城市书写已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意象谱系、情感策略、文学旨向等维度充实了新诗的美学空间。与此同时,中国新诗与城市文化的诗学联系,也构成了新诗的重要传统。
呈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的文化视野日趋开放。他们在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寻觅到城市这一全新的话语资源,并通过诗歌形式展开与城市文明的对话。郭沫若在笔立山头展望》中盛赞都市物质文明,将轮船喷出的煤烟视作“黑色的牡丹”和“近代文明的严母”。诗人倾力咏叹工业文明,隐含着一代青年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期待和想象。此外,从陈梦家的《都市的颂歌》、戴望舒的《我们的小母亲》等诗中,也均可感受到诗人的心潮与都会的共振。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诗人看待城市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们既能开掘城市的“力之美”,还能发现“恶之花”,透视物质社会对人性造成的种种压抑。通过对城市文明的拆解与重构,现代诗人形成了复合的城市认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