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本版标题
  • “后西夏时期”的西夏文

  • 清代多语合璧碑刻蕴藏独特文化价值

  • 清代多语合璧碑刻蕴藏独特文化价值

  • “后西夏时期”的西夏文

  • “后西夏时期”的西夏文

  • “后西夏时期”的西夏文

· ·

清代多语合璧碑刻蕴藏独特文化价值

◇关笑晶

碑石刻字的传统溯源于先秦,在历史上以墓碑、颂功、记事、刻经等形式生成大量碑刻文献。有清一代,多民族交往与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满、蒙古、回、藏、锡伯等民族不但承续了撰碑立碣的中原文化,而且开始使用汉文与多民族文字合璧撰写碑文,其数量之庞大、内容之丰富,为中外王朝所鲜见。多语合璧碑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是历史上我国多民族相互接触、不断融合,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有力例证,也是满学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专项领域。

多语碑刻呈现不同历史样貌

清代多语合璧碑刻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延续时段长的基本特点。据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统计,目前仍存世的多语合璧碑刻近800通,其中北京保有量最多,其余分布在河北、辽宁、四川、新疆等地区。碑文文字已知有汉文、满文、蒙文、藏文、察哈台文、托忒文、梵文、拉丁文、俄文,根据碑文功能及使用对象的不同,选用从二体(两种语言)到五体合璧不等。从天聪四年1630)辽阳的满汉合璧《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起直至清末,多语合璧碑刻上篆刻了中国晚近三百年历史的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