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夏时期”的西夏文
◇聂鸿音
1227年,雄踞丝绸之路东段近二百年的西夏王国被蒙古灭亡,包括党项人在内的国民流散各地,曾经广泛行用的西夏文字也逐渐被人忘却。从19世纪末期开始,沉睡地下数百年的西夏文物陆续重现于世,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是沙俄蒙古四川地理考察队1909年对黑水城一座古塔的发掘。这次考古获得绢画、泥塑和书籍总计近万件,现藏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关于那座古塔的封闭年代有一个明确的证据——在塔内所出的一幅绢画中,佛陀的右手掌心上画着一枚铜钱,可以辨认出的字是天元通[宝]”。“天元”(1379—1388)是元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的年号,使人相信古塔的封闭不早于元末明初。这提示人们,塔内一部分文物的年代比此前预期的要晚,即属于虽然没有西夏政权但保留了西夏文化的“后西夏时期”。根据俄罗斯学者的研究,塔内的绢画大都是元代作品,可以确认为西夏作品的为数寥寥。然而,与此相对的事实是,塔内存量最大的是西夏文书籍,最晚的时间题署却只到西夏覆亡的前一年,由此至元末留下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空白。由此人们自然产生的疑问就是,在进入元代以后,难道黑水城的居民突然变得只会画画而不会写字了?或者说,西夏王国已经不存在了,元朝统治下的党项族人还在使用西夏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