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地方立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 区域国别研究,语言先行

  • 县域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

  • 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 5、一句话点评

· ·

区域国别研究,语言先行

◇张蔚磊  李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并提出要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即“五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语言则是这“五通”的基础和前提。政策表述要用语言,文化沟通也要用语言,民心相通更要靠语言。“一带一路”涉及的官方语言达50种,加上民族用语,达200多种。这200多种语言,都是“通心”之语。202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国别与区域研究”。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语言之路的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国别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建构、阐释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有两个功能,首先是“通事”。只有懂得某国语言,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并对该国进行精准研究。因此,若区域国别研究者不懂目标国家语言,就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通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是民心沟通的心灵锁钥。语言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工具,在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时,必须全方位发挥语言的作用,尤其是目标国家语言的作用。高校各语种专业的开设,尤其是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国别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