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学阐释的路径与学术价值
◇何艳珊
阐释学是关于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理论。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西方学术界,并对哲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有鉴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阐释学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中国阐释学建构”的思考。实际上,中国古代有系统的阐释学方法,且历史十分悠久。古代的诸多文人和学者大多是通过经典注释”的方式在前人观点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恰恰就表现为学术传承中的阐释学取向或阐释学路径,并由此形成了如经学阐释、诗学阐释等不同领域的、洋洋大观的阐释学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参考。下面笔者就以诗学阐释为例分析中国古代阐释学的文化独特性和学术价值。
“立象尽意”的表达方式
与西方阐释学不同,中国古代诗学阐释很多时候并不把文本本身作为核心对象,而是更为关注文本所营造的意趣和形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对诗歌的阐释来说,意象是关注的重点。由于意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就使得诗学阐释活动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