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路径探析
◇刘晓
在人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伴随着各民族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不少经典作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也迅速发展壮大,其理论研究范式不断更新。近年来,该学科在中国史诗学、西方史诗理论、中国民俗学、口头传统与田野研究方法论、口头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范式转型、作家文学与当代批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口头传统数字化建档,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出现了一批重量级学术成果,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书系”、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系列论著等。在研究方法层面,该学科强调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互为阐释,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并举,在研究思维拓展、基础材料运用和理论话语建构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
但也应认识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例如,现有成果对学术史的梳理相对滞后;同质性、地域性研究较多,对少数民族文学全局的观照不够;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比较薄弱;对少数民族文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播、接受方面的变化,缺乏及时和持续性追踪,对网络文学、文学数字化等的关注度不够;掌握多民族语言的研究人员欠缺;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加以调整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