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一切历史,也是文学的思想史

◇王思豪

2022年是《三国演义》嘉靖元年本刊刻500周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从手抄本、坊刻本到官刻本的正式面世,表明其在文学与历史的互渗史上意义不凡。此后,历史演义小说不断涌现,明清以来有百余种,蔚为大观。

演与义:通俗与经传

《三国演义》只是通俗说法,嘉靖元年刊刻本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签署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三国志”说明这部小说脱胎于晋陈寿所撰史书《三国志》,据正史而编。“通俗”意味着语体的变迁,由《三国志》的文言变化为“话须通俗方传远”的白话,融汇大量街谈巷语。“演”是表演、演绎,允许出现艺术的虚构,尤其是文艺表演中的“三国”戏。杜宝《大业拾遗记》中就有隋炀帝观看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戏表演的记载;苏轼《东坡志林》中也记有涂巷中小儿爱听“说三国事”的艺术表演。元代出现坊刻的《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等,这些都是说书人的底本,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如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关张西蜀梦》、高文秀《刘先主襄阳会》《周瑜谒鲁肃》、于伯渊《白门斩吕布》、石君宝《东吴小乔哭周瑜》、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等,达60种之多,三国故事完全是“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