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多元社会特质与超越差异
◇黎敏
跨文化社会研究的动因和支点是什么?董晓萍在《跨文化社会研究十讲》(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版)中回答:只有那些优秀的文化成分及其研究成果,才能保持各自特质进而超越差异,在广泛意义上传播开来,随着人类接受跨文化思维进入共同体文化的建设范畴。可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中国文化在广泛意义上被传播和接受的成分,是“跨”的动因。
该著以中国文化为母体,与海外汉学在相关问题上进行对话,彰显出独立共享的学术追求。
作者将该研究定位为学科史和个案史,从三个角度考察资料的使用价值。一是从跨文化角度解读以往耳熟能详的社会史料,从不同认知观察差异文化和共享文化的叙事策略。二是对以往分门别类的中国社会研究文献与海外汉学文献进行综合利用。三是研究多元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见、互动和互生,探索文化间联系、对抗、相关和交流的可能性。
比如,对于《仪礼》中外学者研究颇丰,该书则从《仪礼》与民俗的关系入手,分析传统国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继承发展所形成的内部话语,分析史华兹、谢和耐等欧美汉学家对《仪礼》和相关国学史料研究所形成的外部话语,尝试提出新时期传统国学研究的新思路。又如,作者研究清代来华朝鲜使者的日记《湛轩燕记》和《燕行记》等外交史料后提出,历史上形成的汉文化圈,不仅促成了亚太地区的认同,也对了解亚太国家与西方国家、中东国家以及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等国,在科技、商贸、历史、文化、信仰方面各美其美、相互沟通的历史进程很有帮助,有利于读者理解开放包容气象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