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机制
◇张洋 霍涌泉
人是一种自主能动性很强的动物。能动性作为一个传统的哲学话题,长期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学领域开展能动性研究虽然时间还比较短,但发掘出了不少新的理论线索和实现路径。当前心理学的能动性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及其主客观作用机制等方面,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有关能动性研究成果的涌现,更是打破了传统能动性研究“虚无化、含糊化”的局面,凸显出心理学研究独特的价值优势。
主体能动性与人的心理实质
对主体能动性的探讨,首先面临着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实质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曾经非常重视对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性”问题的分析论证,认为感受性是主观意识的实质,研究主观心理现象最核心的问题是寻找“客观感觉如何转化为主观知觉、意识问题”,但对于如何客观地研究主观现象却存在着严重的“解释的隔阂”难题。美国哲学家内格尔曾提出客观的科学理论必然要求放弃主观特征的观点。客观科学越完美,离主观性便越远。因此,客观与主观两种类型概念之间的鸿沟便难以消解,而这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研究原则的一大基本难题。在内格尔看来,主观性或“可感受特性”是人的心理意识的必要属性,无主观性即无心理活动可言。即便是人类最简单的感觉现象,也属于一种“主观感受”,否则人的感觉层次比一条昆虫或一株植物便高明不了多少。主观感受性是人的大脑向原始的感觉信息数据所添加的“附加值”,根本不存在普遍承认的科学客观性原则。而强调客观性必然会遗漏主观性,现代自然科学无法解释主观心理问题,认知功能主义也是如此。研究心理活动必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考虑建立起包含一些非生物的主观感受的内容。只有将客观的真与主观的真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揭示人的主观心理的关键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