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戒﹄与中古画论
◇王聪
“鉴戒”一说出自《画赞序》,这是我国第一篇专门论画的文章。按照《隋书·经籍志》和《历代名画记》的记载,这是曹植为汉明帝殿阁画所作系列“画赞”的总序。曹植认为,观画者见“三皇五帝”“高节妙士”“忠节死难”“放臣斥子”“令妃顺后”等,便会油然而生仰戴、悲惋、切齿、忘食、叹息、侧目等情感,由此断言“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曹植首次将观画者的情感与绘画的艺术感染力联系起来,这一思想对于中古画论的走向乃至后世绘画创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鉴戒”说的产生及其渊源
中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变动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瓦解,儒学衰微,玄学兴盛,佛教流行,儒、释、道“三家并立”的局面初步形成。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理论批评的自觉,成就了中华文艺思想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在绘画方面,人物画空前兴盛,山水画异军突起,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坛巨擘,产生了“鉴戒”(曹植《画赞序》)、“畅神”(宗炳《画山水序》)、“六法”(谢赫《古画品录》)、“格高思逸”(旧题萧绎《山水松石格》)等代表性观点,成为我国文艺理论自觉时期绘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为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