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新型智库人才建设的理与路

◇陈明琨  李明娇

当前,中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建设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的建设之路。

加强人才建设势在必行

智力是人的智力,没有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智力资源也就不复存在。作为智力资源的聚集地,智库想要实现稳定持续的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亚洲智库数量已超过欧洲,成为智库数量最多的区域,中国智库数量也大幅增长,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欧美智库相比,中国一些智库的质量、成熟度和发挥的效用仍有待提升。通过对欧美智库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发展与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人才建设在西方智库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较于中国,欧美智库发展起步早,在智库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较为完备。欧美智库研究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社会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智库自身与其专家学者在政界、学界和公众之中具有一定的辨识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智库有较强的产出能力,无论是产出政策还是论文发表、期刊出版,都能够稳定输出,高质量的成果不断被应用于决策过程。这表明,中国智库要在国际竞争中超越欧美智库,必须要在人才建设上下足功夫。

人才是新型智库建设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要素。没有人才优势,智库也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才建设成为必然趋势。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新型智库作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需要在加快智库人才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库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当下,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只有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才能推进发展进程,这就迫切需要健全新型智库人才体系。只有加快建立智库人才竞争优势,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丰富优质的“第一资源”。因此,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人才体系,推动新型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实现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型智库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智库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使智库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数量和规模看,智库人才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历史、观念、体制等因素,智库在人才体系的搭建与发展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对新型智库整体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智库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同类型的智库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发展差异较大;智库人才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尤其缺乏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智库人才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对国外智库人才吸纳不够;智库人才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智库人才交流互动机制、不同类别智库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以及智库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面向未来,新型智库要逐步克服在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激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切实把智库人才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提升质量的“最大增量”,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新型智库人才体系是由若干因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该体系功能效益提升的关键在于结构的优化配置。新型智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智库人才布局

新型智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官方智库为主、高校智库为辅、民间智库为补充的格局,要在此基础上统筹智库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类别智库的优势,完善智库人才布局,让各类人才都能尽其所能,达成智库“积聚智慧”的功能。

一是继续加强官方智库人才建设。整合现有的官方智库人才,优化人才布局,完善人才体系,规范人才管理,积极探寻官方智库人才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官方智库人才在新的体制机制下焕发出新生机,使其研究向着综合型、应用型方向发展,同时给予官方智库人才更大的自主性。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人才优势。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可以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为智库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学科特色,找准本校的研究定位,突出研究特色与研究风格,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高校智库。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为不同学科专家的合作搭建平台,推出更加全面的研究成果。完善智库评价指标,建立与高校智库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激发高校智库研究活力,让研究成果不仅集中于理论,也能深入现实,做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研究。

三是大力支持民间智库人才发展。一方面在思想上重视民间智库,尊重民间智库人才。转变观念,真正认识民间智库的优势和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为民间智库人才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准入门槛,界定职责功能,让民间智库人才在新型智库建设的轨道上发展。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丰富智库人才资源

一是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高校设立交叉学科的专业,培养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同时,为学生辅修学位提供支持,鼓励学生主动开拓视野,为智库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后备的人力资源。

二是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为智库人才的生成和选拔提供“蓄水池”。

三是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搭建多元人才体系。高校作为智库人才的主要来源,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发挥社会人才的独特作用,实现智库研究方法与思路的拓展。此外,要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学者,真正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而增强新型智库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开阔智库研究视野,提升新型智库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改进智库体制机制

促进智库人才发展

一是创新智库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突破当前国内智库人才交流合作主要以学术会议形式进行的模式,搭建稳定的智库人才合作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智库人才交流机制,形成智库与智库之间、智库与社会之间可持续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强智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国内智库人才加强中外交流,同国际知名智库合作,开展国际研究项目,参与国际智库之间的对话,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是改进智库人才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对标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的功能,明确智库与高校之间的区别,对如何管理、评价、考核智库人才作出清晰判断,制定科学的智库人才评价体系。破除现存的“五唯”评价模式,创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机制,让智库人才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更有价值的研究。

三是优化智库人员的结构配置和分工。探索建立智库实习生制度,为智库人才成长提供“过渡”支持,实现智库从业人员“软着陆”。实行智库人员分工模式,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助理研究员,为智库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撑与保障。这样既能够减少智库开支,又能够为智库储存后备人才,从而为新型智库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新型智库建设离不开智库人才的强有力支撑,必须高度重视智库人才建设,主动开辟智库人才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智库人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好地推动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1CKS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