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陆桥达
近代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下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此期间,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根据地的陕甘宁边区度过了十三年峥嵘岁月。如今,回望建党百年的革命历程,诸多国际友人亦在革命浪潮中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贡献了独特的力量,在红军抵陕前、驻陕间、离陕后全程,他们或以文字为媒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或以知识为媒为中国人民提供医疗、教育、技术上的援助。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主席复信斯诺、马海德、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亲属,指出我们始终铭记他们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宝贵贡献”。
为中国人民向世界发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世界对中国人民及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事件并未形成正确和真实的认知,而第一批国际记者的到来逐渐开启了中国对外发声的新渠道。1930年6月,史沫特莱在美国《新共和》杂志上发表了她踏上中国土地后撰写的第一篇文章,文中指出中国老百姓是真正充满了战斗精神的人。次年2月,她又在美国进步刊物《新群众》杂志发表文章《冲破中国的黑暗》,介绍了鲁迅等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