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延安时期对外翻译能力建设

◇王李美慧

延安时期(1935—1948)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期。随着红军武装力量与影响力的崛起,来自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记者政要纷纷要求访问延安,驻扎延安的共产党人亦努力冲破国民党的外交封锁,提升陕甘宁边区和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向世界发出延安之声。在此过程中,翻译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加深世界对中国革命的认知以及打破国内话语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承担翻译任务的不仅有博古、张闻天、黄华等我国双语人才,诸多国际友人也积极参与各类文件翻译及领导人会晤的现场翻译工作。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复信斯诺、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亲属时表示,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回顾延安时期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翻译能力的建设,有助于丰富党史学习,为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经验。

红星延安与红色翻译热潮。中国共产党驻陕十三年间,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早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著作的翻译与出版中心,在对内大量译介国际社会新思想的基础上,对外沟通与交流的迫切性与必要性也随之提升。在共产党人的努力争取与国际友人的积极配合下,延安的对外交往正式拉开帷幕。到访延安的国际友人主要有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等国外记者,马海德、白求恩等医疗人员;托马斯·彼森等学者与研究者,以及包瑞德、谢伟思、史迪威等美驻华外交官员。除个人名义考察访问外,同时期还有以团体形式到访的官方代表团,如1938年6月世界学联、1944年7月迪克西使团”(或称美军观察组)、国际青联访华代表团等。翻译人员作为沟通的桥梁活跃于各大历史性外交事件中,其中不乏国际友人的身影,如在白求恩访问延安期间、史沫特莱与朱德会谈时,都是由德国医生马海德从旁协助完成了翻译工作。得益于翻译工作的顺利展开,到访延安的外国记者陆续完成了多部介绍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性著作,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班威廉夫妇的《新西行漫记》等。这些作品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各阶段的真实情况,以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正名,让世界了解了延安革命根据地实施的“三三制”、群众路线等政治建设纲领,以及大生产运动、“工合”组织等生产生活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