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A10

现代化: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化

◇刘志洪

近几年来,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正如中国的现代化不自今日始一样,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包括哲学探讨亦不自今日始。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优秀的学者与思者出于对时代潮流与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展开了相关探索。由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等人编写、1990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与缩影。该书在32年前已然提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提出中国现代化带有浓厚的中国式特征;创造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中华民族以自己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格对全世界历史所作出的独特贡献等富有见地的判断。2022年11月,该书修订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重温该书,这些观点依然迸发着真理的光辉与思想的力量。

现代化与哲学相互作用

现代化需要哲学,哲学也需要现代化。哲学既是反映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主体,又是通过现代化建设而被认识的客体。现代化与哲学的相互作用生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现代化潮流的精神果实与思想表达,同时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反思与引领现代化。它既需要加入现代化浪潮并使之变革,也需要随着不断变革的现代化进程而变革自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命力之源泉”,它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跟上实践的脚步,而且应当尽量走在实践前面,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动作用”,而发展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中国现代化注入思想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