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的乌托邦概念
◇贾丽艳
自从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造出“乌托邦”(Utopia)一词以来,乌托邦”就成为描述理想社会的通用语。“乌托邦”源自两个希腊词的组合,即由表示没有的或者好的“ou”与表示地方和处所的“topos”构成。这个组合词的意思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的地方。在莫尔之后,各种乌托邦思想泛起,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培根的《新大西岛》以及圣西门等人的著述和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乌托邦、政治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医学乌托邦、地理乌托邦、哲学乌托邦和文学乌托邦。在这种乌托邦理想旗帜下形成的“乌托邦主义”,一方面有着正面的寓意,代表想象的和未来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又有着负面的含义,被人们视为做白日梦、异想天开、空中楼阁和无稽之谈。进入20世纪,在战争与革命的双重刺激之下,乌托邦更是陷入了是是非非的泥潭。有些人将乌托邦看作可以照亮人类未来的明灯,像卢卡奇和布洛赫这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坚守着追求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些人看到了乌托邦理想的崩塌,因而提出了“我们还需要乌托邦吗”这样的质疑,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扎米亚金的《我们》、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奥威尔的《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