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破解全球知识生产和学术出版的不平等

◇本报记者  王悠然

在全球知识生产和学术出版的版图中,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成果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受到学者、科研评估机构、资助机构、政策制定者等各方的重视;而期刊影响因子往往被认为代表着期刊的质量,乃至期刊文章作者的科研水平和生产力。近十年来,世界学术期刊领域出现了一种“掠夺性出版”的现象,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掠夺性出版是一种向作者收费,却基本不核查文章质量、不提供编辑和出版服务的商业化学术出版模式,它具有剥削性,反映出传统上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知识生产和学术出版的不平等。日前,本报记者围绕掠夺性出版的定义、形成原因、解决途径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全球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问题,采访了有关国外学者。

掠夺性期刊质量和诚信堪忧

“掠夺性出版”概念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图书馆学术馆员、副教授杰弗里·比尔(Jeffrey Beall)正式提出。比尔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介绍,自2009年起,他开始收到从未听说过的出版社邀请投稿的电子邮件。邮件称,向这些期刊支付一笔费用并通过同行评议后,他的文章就会被刊发。比尔还注意到,这些出版社的网站看起来并不专业,甚至有很多语法和拼写错误。2010年,比尔创造了“掠夺性出版社”一词,并在个人博客上发布了第一份“掠夺性”出版社名单。用“掠夺性”来形容这些出版社是因为,它们的使命不是促进、保存学术成果并使其可用,而是将开放存取模式用于为自己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