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以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为视角
◇张莉莉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蕴藏丰富、绚烂多彩,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在思想情感的抒发还是在曲式曲调、旋律、节奏等形式方面,民族民间音乐都对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其表现力,激发了其创作力,促进了当代流行音乐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形成,强化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本土性、民族性特征。许多家喻户晓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吸收、借鉴、改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绚丽的民族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是流行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曲家赵季平借鉴、吸收河南民间曲调《锯大缸》和山东地方筝曲《呀儿哟》的音乐动机,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好汉歌》。锯大缸》的曲调轻松、欢快、活泼,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欢愉之情,《好汉歌》在原作基础上大幅扩充曲式结构,大跳进音程,大扩展音域,巧妙运用切分音和符点音符增加旋律的灵动多变,使《锯大缸》的音乐素材发生脱胎换骨的质变,用新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式形象地表现了梁山好汉的豪放气概,洋溢着侠肝义胆而又诙谐轻快,成为化用传统民间音乐进行再创作的典范之作。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吸收了珠三角地区特有的民歌咸水谣的曲调和旋律,运用现代配器和表现技巧加以改造,将珠三角地区的水乡风情表现得美轮美奂,抒发了现代人的乡愁,凸显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时代气息,成为当代流行音乐经典。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流行乐坛涌现了“西北风”热,以大西北广袤的黄土高原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信天游”为素材创作的《信天游》《黄土高坡》等流行音乐作品,音调高亢、粗犷,旋律热情奔放,感情激越,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此外,《我热爱的故乡》吸取河北梆子韵律,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被《山不转水转》所吸收,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曲调被《九九女儿红》所借鉴,东北秧歌调被《大中国》所化用,《篱笆墙的影子》中呈现了东北二人转的曲调,《月亮走 我也走》汲取甘肃灯盏碗碗腔的旋律,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当代流行音乐对各具地方特色和富有表现力的民歌、小调的旋律、曲调、韵味在借鉴吸收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绽放出色彩斑斓的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