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的统一:新时代教材价值取向探析
◇陶芳铭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具有复杂而特殊的身份,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象征之一、课程目标的载体之一,也是课程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之一。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此,我们需要用教材帮助广大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基础。
教材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材是根据课程目标”编撰而成的一种系列文本。教材编撰者在选择或撰写文本时,必须遵循课程目标规定的价值要求,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材料。教材的问世,需要经过编写、审查、出版等一系列环节。在遵循课程理念基础上,通过编写团队的精心打造和审查人员的审定核查,最后出版发行成为教师和学生手中使用的教材,其实是一个多方共同努力的产物。从课程应然理念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到课程能然理念的执行者(教材的编写者),再到课程实然理念的把关者(教材审定者),最后到课程实施理念的运作者(教材使用者)手中,每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因此,既要在政策的规定和要求下,不断完善教材审查制度,努力把好编写、审查、社会监督等几道关;也应该遵循学科本身的逻辑,从每门课程的学理出发,建构教材的知识体系。建设好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在注重教材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关注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