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A02
本版标题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 【图片新闻】“薪火相传 筑梦航天——新时代成就主题雕塑展”在京举办

  • 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新实践

  • 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

  • 推动近代汉字词一体化研究

  • 公共外交研究助力民心相通

  • 名师领读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 知识组织助力韧性信息系统建立

  •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 青岛社区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

  • 【图片新闻】“薪火相传 筑梦航天——新时代成就主题雕塑展”在京举办

·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本报记者  班晓悦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按年代早晚排列)十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表示,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动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此次入选的考古遗址新发现呈现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多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探究文明起源和形成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多学科合作在今年的考古发现中体现得非常明确。”在评价入选考古项目的共同点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这样说。

跋山遗址群发掘工作注重多学科合作研究,其中以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队伍为主,联合多个科研单位业务人员深度介入年代样品及环境样品的采集、动物骨骼的加固与提取、脆弱文物室内CT扫描及保护方案的制定,以及古地貌分析、古DNA样品分析等,探讨跋山遗址群各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文化内涵。

壳丘头遗址发现的植硅体水稻遗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陶片中植物印痕也发现稻、粟、黍痕迹,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对残留物的分析同样发现包括稻、黍、粟、豆类等农作物淀粉粒,揭示出各个时期海岛人群的农业行为。

屈家岭遗址在植物考古、考古年代学、残留物分析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重要进展。遗址各史前文化时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粟作为辅的农业经济模式。残留物分析表明,遗址出土的陶杯与壶形器和先民的饮酒行为具有直接关联。制陶技术方面,发现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出现时间提早了将近一千年。

在书院街墓地的考古过程中,多学科研究开展了环境考古、玉器、金器、青铜器检测分析及骨胶原、碳十四测年等,并进行骨同位素、骨骼疾病、古DNA研究等。在青铜、玉器矿物原料来源、墓地人群卫生饮食健康、古族群间的交流等方面,相关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对于深入了解商文明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研究者使用了“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这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借助深潜技术与装备,对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记录与研究工作。此次考古调查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近些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考古现在是一个最大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的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说。考古工作者通过科技手段获取信息,尽可能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现实,可以更好地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考古中国”24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6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开展,1367项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有序实施。展望未来,中国考古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