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语言文字政策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周作明
一部中国史,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语言文字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和文化文明的标识,历史上各时期所推行的语言文字政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鲜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的北魏王朝,是结束十六国割据、迈向隋唐大一统的历史桥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北魏实行的语言文字政策具有典型意义。
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普及
北魏崇奉复兴儒学,搜采阐扬儒家经典,重视文字在开启民智中的作用。中原自永嘉之乱始,“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太祖拓跋珪“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魏书·儒林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则记述更详,“珪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苟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从之。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在搜集经典的基础上,太祖于天兴四年(401)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众经文字,义类相从,凡四万余字,号曰《众文经》”(《魏书·太祖道武帝纪》)。《众文经》今已不存,“十三经”的不重复单字数仅为六千五百余个。此处多达四万字、“义类相从”的《众文经》,很可能是以文字为纲,将相近或相通内容系于其下用于学习儒家经典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