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的跨文化传播
◇林钰婷
生态批评是文学批评在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语境下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新思潮。它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得以多区域、跨学科、多维度发展。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生态多样性为审美标准和多元文化为伦理立场的生态批评,从物质、地方、种族、性别、阶级的多维度探讨隐匿在生态危机下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不断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在跨文化的对话中已形成了一种全球与地方辩证的视角。
生态批评的四次浪潮
生态批评历经四次浪潮,在不断批评、对话、补充及修正中,展现出兼具包容性、流动性、渗透性、可持续性的跨文化理论肌理。生态批评的第一次浪潮强调文学批评的自然维度,自然大多是远离尘世的处女地、田园传统下的伊甸园、荒野等文化想象。学者从西方文化传统中反思造成生态问题的历史文化根源。1967年,林恩·怀特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指责西方宗教传统中的创造论和一神论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1972年,约瑟夫·米克出版《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研究》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传统。此时的研究者虽然揭示了造成环境危机的西方文化根源,却缺乏跨文化的生态意识和远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促使学者开始深入对上帝—人—自然关系的思考,尝试从东方文明中汲取生态智慧,重构生态伦理价值观。在以生态为中心、倡导“生态共同体”的第一次浪潮的基础上,第二次浪潮更加突出环境正义的维度。2005年,劳伦斯·布伊尔的《环境批评的未来》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环境正义”以捍卫在经济和政治上处于劣势的群体的环境权利为宗旨。随着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的蔓延,2010年,斯洛维克的《生态批评第三波:北美对该学科现阶段的思考》确立了生态批评第三次浪潮的跨种族、跨文化视角和全球视野。2012年,伊奥凡诺和奥伯曼的《物质生态批评:物质性、动能性和叙事模式》勾勒了物质生态批评研究的理论概貌,并于2014年合作主编出版了论文集《物质生态批评》,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物质动能理论,成为生态批评第四次浪潮——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建构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