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中法文明互鉴的绵延之旅

◇吕颖

早在13世纪中期,法国便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中国,此后7个多世纪里,两国文化不断产生斑斓的碰撞,激起了无数涟漪或震动。中法文化的异质性既是引人注目的瑰宝,也时常因历史的际遇沦为醒目的箭靶,而双方文化暗合的部分则往往能产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共鸣之感。中法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或有帮扶,或有抵牾,但始终是在共济共渡中共通共融、互鉴互勉。现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帙,重览一遍那些曲折、灿烂、富有意义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绵延之旅。

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派遣方济各会士柏朗嘉宾和多明我会士隆如莫分别取道前往蒙古,以劝服蒙古大汗停止征战并皈依基督教。1249年和1253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先后派遣隆如莫及方济各会士鲁布鲁克出使蒙古,寻求建立联盟。但这些尝试在政治上均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在与蒙古的早期交流中,欧洲使节虽未到达中国,但他们证实了蒙古人称之为“契丹”的古老国度的存在。这些旅行者的著作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也激励着其他教士和商人进入东亚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游记。其中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最广为人知,他所描绘的忽必烈统治下的中国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姿态进入了法国人的视野,在中世纪乃至后世的欧洲文学、思想及艺术领域激起了不绝的涟漪,奇闻轶事所到之处均有惊异的称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