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僧伽社会身份的变迁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唐代﹃禁中别度﹄与佛教中国化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云梦学刊》(双月刊)

· ·

僧伽社会身份的变迁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张云江

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其中僧伽社会身份的变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变量因素。许理和曾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化中,佛教一直是一个或多或少处于边缘地位的现象。”这就决定了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命题:佛教需要适应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及时代变化,调整、建构符合中国文化习惯的组织模式、知识体系等,以维系自身传承与发展。按照不同时期国家赋予僧伽的社会角色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也即从僧伽社会身份变迁角度审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笔者以为分为以下四个时期较为合理:南北朝到北宋的“选举取士”阶段;南宋、元、明时期的“庶人之在官者”阶段;明末到民初的“游惰之民”阶段;百年以来的“现代公民”阶段。

“选举取士”阶段

南北朝到北宋的“选举取士”,即行童经科选或荐举而出家为沙弥,再受戒为僧,其社会身份相当于士人。《汉书》:“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士是古代社会贵族和庶民阶层的连接点,庶民之优秀者,可通过科举上升为士。作为低级贵族,“士食田”而脱离体力劳动,其职能就是“学”:培养内在道德品质、外在高尚举止(礼)及文学造诣,以教化民众、服务贵族,维持人道纲常。佛教戒律及丛林清规相当于礼,对涅槃的追求与儒家道德品质的修养基本一致,佛教之诵读经典及讲经说法,也都需要很高的文学造诣。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士”是僧伽开展各种活动最为合适的社会身份。如蕙庭1929年在一篇文章中说:“教育也,士人之责任也。士农工商,各事其事,分工合作,互相资助,此国之所由成也。僧伽者,士人之一也。”士既然不事生产而专心治学,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人数肯定受到严格限制,因此有“选举取士”制度。僧伽也不例外。胜济认为:“隋唐佛教之所以目为黄金时代者……当时政府对于僧伽考试制度之严格,亦为其要因也。”唐宋流行的试经度僧,要求僧伽背诵佛经三五百纸,其实是一种“科选”制度,后唐曾立“试僧科”,北宋太平兴国元年“诏僧尼复‘试经科’”。“科”即科选以取士,佛门的试经科与儒家的明经科、进士科、博学鸿词科及明法科、明字科等性质是一样的。从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来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的僧人出家,其实是国家通过考试特定科目,选取庶民进入士人阶层,以承担传承文化、教化百姓等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