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僧伽社会身份的变迁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唐代﹃禁中别度﹄与佛教中国化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云梦学刊》(双月刊)

· ·

唐代﹃禁中别度﹄与佛教中国化

◇郑佳佳

盖因东晋南北朝始,僧团私度成风,泛滥无止,庶民常假籍出家以避输课。国家为保障赋役征收,遂设立僧籍,确定出家资格,给额官度,以达到“无籍僧尼罢遣还俗”和“为行凡粗者,有籍无籍,悉罢归齐民”等官方控制出家僧尼人数与资质的目的。中国度僧制度至唐渐成定式,宋僧志磐在其所撰《佛祖统纪》卷五十一中将其总结为“试经度僧”“特恩度僧”及“进纳度僧”三种出家模式。然而,为学界较少关注到的是,作为皇权敕命特许的“特恩度僧”,不仅指皇帝对宫苑之外的佛寺恩度,也包括在宫苑之内关涉内道场的“禁中别度”,后者尤其体现了佛教僧团与王权政治之间富于张力的互动关系,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内道场,指的是由官方认可的安置于禁中宫殿之内的某个仪式场所或单独建立的佛寺和尼庵(即“内寺”),其运行机制遵从国家典章制度。在内道场中受敕命特许的度僧行为被称为“禁中别度”——既有别于严格考察行童资质和控制官度名额的试经度僧和先纳钱后与度的进纳度僧,也不同于宫苑之外发生的特恩度僧。禁中别度是因应皇权的政治目的与宗教需求而产生的特殊度僧制度,不受名额限制,并与内道场的不同政治和宗教功能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