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语言人才
◇姚国松
“一带一路,语言先行;语言不通,一切皆空”。“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语言背后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语言沟通更深层的是跨文化交际。高校作为我国外语语言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输出“一带一路”对外沟通专职人才的重任。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站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方位,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国家发展急需人才。
2017年两会提出,“一带一路”内涵包括“五通”和“三同”。“五通”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三同”指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要达“五通”,促“三同”,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外语能力非常关键。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关注的人才类型,包括国际贸易、金融、语言、工业设计、法律、土木工程、财务管理、新闻、机械制造等。当前人才建设面临培养结构单一、国际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培养复合型、国际化水平高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们需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贸易、金融、工业设计、法律、土木工程、财务管理、新闻、机械制造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专门用途英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