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俞明祥
新时代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责任重大。如何在外语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与语言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已成为新时代赋予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急需培养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课程思政赋予外语教育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备中国情、世界眼、民族魂、国际范,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但在具体实施推进过程中,外语院校还不同程度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资源整合不充分、长效机制不健全、教师意识能力不到位、氛围声势不浓郁等问题,迫切需要实现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向教育体系的迭代升级,系统集成各教学要素,全面整合各教育资源,充分彰显课程底色、师者本色、师生角色、外语特色。基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年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系统构建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充分融合课程思政的共性和外语教育的个性,坚持中国立场,厚植家国情怀,强调文化浸润,推动文明互鉴;注重整体推进,突出关键要素,优化评价体系,营造浓郁氛围,在以下六个方面深耕厚植、绵绵用力、持续推进。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施工图”。顶层设计是管理者和教师推进系统性、整体化、融合性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环节。外语院校要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宏观把控和督促指导,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着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思政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和教学指南,明确“施工图”“路线图”“时间表”。注重本研衔接、师生联动、一体实施,促进“语言”与“思想”两条主线融合发展,凸显语言背后的文化熏陶,兼顾语言形式输入和思想内容浸润,关注语言能力输出和思想引领价值同频共振,推进多维育人目标协同互动。
二是加强教师队伍“主力军”。作为直接实践者和推动者,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传道者首先要明道行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高校要通过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研室等机构,深入开展全员德育教研,常态化组织专题教学研讨,持续性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展示周”。实施“明德·立德”行动,引领广大教师全面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激发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体自觉,实现从大脑中枢到神经末梢一体化联动。结合外语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鲜活思政元素、闪光文化因子、生动时代题材,“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推动项目驱动、典型引路、教学研讨、研究深化等环节衔接相扣,增强教师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个个讲育人”的新格局。
三是凸显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思政中,“课程”是基础、载体,“思政”是方向、灵魂,两者相融相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尊重外语课程建设规律,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紧跟时代潮流,紧扣思想主线,聚焦“五爱”和“四个正确认识”,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史”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有更鲜活、更深入的理解。保证课程含金量与穿透力,充分发挥隐性育人功能,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知情意行合一,打造一批外语课程思政“金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
四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价值引领。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润物无声地在外语课程讲授中体现,贯穿课堂教学全程,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之“汤”。要通过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案例等举措,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习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学习方式与行为规律,重视技术变革创新,善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慕课、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组成的课程生态,运用情境演绎、角色扮演、同伴分享、真人示范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展现课程优良文化品格。
五是优化制度保障“指挥棒”。强化制度设计,着力长效机制,致力乘数效应,激励与督促并举,指导与研讨结合,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考核、评优奖励、选拔培训、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经常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研修培训,从而让专业教师心甘情愿挑起“思政担”,形成外语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效应。同时,要注重从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科学评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六是营造浓郁氛围,形成声势“大合唱”。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课程思政属性决定了它不应是个别课程的“盆景”“独角戏”“小组唱”,而应是所有课程的“风景”“大合唱”。外语院校要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大赛,持续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先进教研组织和优秀案例,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校院“三微一端”等校内外融媒体平台,加大宣介力度,营造浓郁氛围,形成强大声势。
同时,还要善用“大思政课”,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强调“现场是最好的教学,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有效延伸教育渠道和途径,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致力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融通、专业训练与实践磨炼贯通、能力培养与文化熏陶互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联通,立体纵横,经纬交织,全程浸润,打造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课内外联动、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效应。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思政‘123456’教育体系探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