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推动高校文化传播提档升级

◇高雅  屠傲凌

媒体融合重构了传媒生态,新媒体海量性、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即时性的特性,成为高校文化传播的助推器,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文化的内容,拓展了高校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方式,推动高校文化跨媒体流动和对外开放,增强了高校文化的活力和引导力。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应加强文化传播的主动性,加速高校文化传播提档升级,牢牢抓住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促进高校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

深挖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产品生产力

坚持优质内容为本。深入挖掘高校历史中典型事迹、人文教育素材的当代价值,做到传承与创新并重,让高校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引导师生了解学校的文化精神和内涵。

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文化产品生产体系。在广泛调研师生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具有典型性特征、容易触发师生情感共鸣的文化元素,开发设计符合用户功能需要的生活化、实用化校园文创产品。以校园歌曲、舞台剧、微电影为载体,制作一系列有思想、有内涵、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将校园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让师生及社会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历史人文积淀,引领社会风尚。

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庆典活动、网络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参与其中,彰显高校特色,营造文化氛围,塑造校园文化品牌。

融媒聚合传播

提升文化传播创新力

系统谋划,打造多渠道传播平台。作为人才培养和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应与时俱进,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建设高校融媒体中心为抓手,整合微信、微博、抖音、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等校园媒体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立体联动的传播矩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高校文化传播的广度。融媒体中心协同各平台内容分发,综合采用图文、音视频、动漫、微电影等形式,使优质内容快速聚合传播,全方位覆盖校园媒体受众群,激活新媒体传播高校文化活力,提升高校文化传播效率,使高校文化传播内容无限延伸。

坚持高校文化与先进技术融合发展。善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校史故事、高校精神进行场景化重构,升级高校文化传播方式。以点对点式更加精准传播高校文化,增加受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传播的体验感、临场感和实效性。

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意见领袖”引导力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讲座,在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选择使用媒介,掌握对媒介信息思辨批判及为我所用的能力,防范不良媒介信息的侵蚀,合理运用媒介服务自身成长,从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驾驭者。

利用校园媒体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深谙融媒体运营规律,具备文化创意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校新媒体运营的主力军,要不断激发和释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程度,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提高学校新媒体平台运营质量,使他们在运营校园媒体的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高校文化,为高校文化营造和先进思潮的繁荣提供支撑。

选拔培养“意见领袖”,打造培育校园“网红”。激励高校校长、知名教授、风云学子等“意见领袖”在网络媒体平台创建运营自媒体账号,充分发挥他们在设置议题、传播信息、引导话题、维护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力,并与学校官方平台形成良好互动,积极推动校园主流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使高校文化以社交自媒体形式延伸。

重视受众研究

提升高校文化影响力

分析受众年龄、学历、身份、媒介接触使用习惯等个体化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传播内容。从受众需求出发,探索高校文化传播策略,受技术、数据、内容驱动,现阶段受众的文化参与呈现数字化、碎片化特点,利用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传播高校文化成为大势所趋。

以受众反馈优化高校文化传播内容及传播行为,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认为,反馈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文化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关系也发生改变,受众不再像过去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更多地参与到高校文化传播中,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分子。高校应重视收集受众反馈意见,根据受传者的反馈,分析和评价高校文化传播的效果,找出不足,优化高校文化传播过程、传播行为及传播策略,增强高校文化的传播效果,形成高校文化传播的正向循环。

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建立有效的舆情处理机制,为高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舆论监测和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