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彰显高校文化育人与价值引领

◇江玲  张川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也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文化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域,以何种方式实现价值引领、确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是目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以教材为指南

培育学生文化认知

文化认知是开展文化育人的基础环节,应将学生针对文化定义、概念以及基本范畴的认识进行明确和厘清。在高校范围内应当以文化教材作为纲领,统筹推进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和教材,把教师对文化的感知和感受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文化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文化。了解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文化,真正对文化有自身的感受和判别,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认同及文化实践。

教材是高校开展教育的根本和基础,是由专家和学者经过反复论证和考量编制和研究而成的,也是在开展文化教育过程中最具公信力的教育素材和教育途径。另外,在育人过程中,教材在学生中的推广和影响力也是巨大的,第一课堂的约束和要求对学生产生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因此,在文化育人尤其是文化认知过程中,教材应是工作开展的纲领和指南。当前国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基层教师的活力,不断发掘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除了在文化认知教育中的主要教材外,还要发掘其他教材的文化育人功能,从而面向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培育文化认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思政为主线

培育学生文化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色,高校学生对于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育人的关系,不难看出,文化教育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育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学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应当充分认识将文化教育或者文化认同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不断思考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将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和职责。

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受到的专业知识及培养方案有所不同,文化认同有时也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接触和感受先进文化。而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科学知识,而在科学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知识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拓展和讲授。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不受专业类别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也是开展高校事务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具象化、生动化、普及化的挑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能够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抓手,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以活动为载体

培育学生文化实践

开展文化育人应当注重载体的运用,而文化实践与传承是文化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学生只有将文化认知、文化认同转化为文化自觉与文化实践,才能够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不仅是将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教授和普及给高校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将高校学生培养成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承担起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学生活动是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目前也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开展文化实践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高校,学生自发形成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培育学生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系列活动和重要载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激励学生文化实践的内在动力,从而能够扩大学校文化育人的影响和效果,带动起文化育人的社会效应。

进入新时代,文化对学生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尤其重要。正确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高校都应以教材为指南、以思政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将文化育人和价值引领的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真正认识到价值引领与文化育人的关系,将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讲话和会议中有机结合,充分引起高校学生的重视,不断实现和达成文化育人的效果。各高校应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凝练学校特色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先进文化塑造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