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辩证图景
◇米乐平
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而人的解放与人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的发展,故而个人与共同体关系问题构成马克思关注和探求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基于具体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揭示了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对共同体的依附与从属到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分裂,再到未来社会个人与共同体关系走向和解的演变规律。
依附与从属:对前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历史形式的剖析
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个人与共同体辩证关系问题的考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其对三种历史形式的探究不断深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分工的视角切入,考察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以及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三种历史形式下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在分工非常不发达的部落所有制条件下,人们多以狩猎、捕鱼、畜牧或耕田作为谋生方式。这一阶段,“社会结构只限于家庭的扩大”,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表现为个人对共同体自然的依附关系。在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条件下,私有制的发展使得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平民小农开始转化为无产阶级”。虽然这一阶段并未真正实现个人独立,但是开启了个人基于“阶级关系”构成共同体的发展态势。在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条件下,个人的发展依然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共同体依然表现为一种联合,但是“联合的形式和对直接生产者的关系”出现了变化,小农奴与共同体对立,共同体内部存在鲜明的等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