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贫文艺讲述成功中国故事
◇苏芳泽 程国君
抗贫文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一传统的根本经验在于,作家要深入生活,将文学贴近现实,以文学反映生活,表现时代的主旋律,从而引领时代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抗贫文艺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其讲述了7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成功中国故事。
展现历史进程
新世纪以来,以抗贫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独特景观。一方面,中国作协所属各报刊网策划相关选题,组织专门栏目,推出了一批抗贫题材的重点作品。比如,《人民文学》推出了王宏甲的《塘约道路》、彭学明的人间正是艳阳天》、马平的《高腔》,《中国作家》推出了何建明的《山神》、李朝全的《国家书房》、李春雷的《妮妮下乡——定西“精准扶贫”纪事》、贺享雍的《大国扶贫》、郑旺盛的《庄严的承诺》、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等一系列抗贫题材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大量影视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我国抗贫事业成功的艺术典型。比如,《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系列纪录片以每集10分钟的方式,依据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每一个展现对象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观察,以客观视角平实记录,向观众传递扶贫干部和当地群众敢于担当、勇于探索、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十八洞村》《一个都不能少》《苦乐村官》《在梦开始的地方》一诺无悔》《温暖的味道》《绿水青山带笑颜》《我的金山银山》《花繁叶茂》《索玛花开》《枫叶红了》等多部展示脱贫攻坚战丰硕成果的影视作品,都以生动的艺术典型,反映了新世纪抗贫致富的历史进程。除了这类文学影视作品,其他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也对抗贫致富竞相展现。比如,陕西省各级文艺院团创作推出秦腔《日照云雾村》《青青我心》、陕南民歌剧《刘子清的小事》等一批抗贫题材的优秀话剧、歌剧作品;广西戏剧院表演抗贫下乡活动的《第一书记》的选段、扶贫专题小品《送别》《公示》,反映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桂剧小戏《调解》,颂扬广西扶贫办干部蓝标河同志的女声独唱《把爱融进山河》《不忘初心》等一系列抗贫专题节目;四川省作协组织实施以“文学公益捐赠”“文学志愿服务”“文学精品扶贫”为内容的“万千百十”文学抗贫活动,直至活动结束,有500余篇(首)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文学作品相继在全国重点文学报刊上发表;等等。这些文艺作品以朴实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抗贫英雄人物,凸显党和国家解决贫困、为民谋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心,引领时代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