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疫文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海燕 胡冬汶
瘟疫自人类诞生起,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延展。历史上的传染性疾病,如鼠疫、疟疾、天花、霍乱,近代以来的埃博拉、禽流感等,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瘟疫的文献记载。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领域均有对瘟疫引起的灾难的记录和书写,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西方亦有表现瘟疫题材的绘画、雕塑、音乐、小说等经典文艺作品。在抗疫文艺中,文艺的社会功能得到极大发挥,其以“文以载道”的精神和“以艺抗疫”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抗疫防疫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新世纪以来,中国抗疫文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充分发挥文艺抗疫引领作用,推动优秀抗疫文艺创作传承与创新。
抗疫文艺的产生有其现实背景——疫情发生发展的现实社会环境,以及疫情给个体和国家带来的伤痛、恐惧、反思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抗疫文艺,以文学、音乐、书法、摄影、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出现,这些作品多立足于现实主义,反映疫情中的社会和人生百态,赞扬国人的抗争和战斗精神,积极践行文艺对社会与人的疗救作用,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叶舒宪在《文学治疗的民族志》中所言,“文学通过调动人的精神力量来改善身心状态……承担起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这凸显出抗疫文艺较强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