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以抗疫文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海燕  胡冬汶

瘟疫自人类诞生起,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延展。历史上的传染性疾病,如鼠疫、疟疾、天花、霍乱,近代以来的埃博拉、禽流感等,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瘟疫的文献记载。在后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艺领域均有对瘟疫引起的灾难的记录和书写,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西方亦有表现瘟疫题材的绘画、雕塑、音乐、小说等经典文艺作品。在抗疫文艺中,文艺的社会功能得到极大发挥,其以“文以载道”的精神和“以艺抗疫”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抗疫防疫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新世纪以来,中国抗疫文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充分发挥文艺抗疫引领作用,推动优秀抗疫文艺创作传承与创新。

抗疫文艺的产生有其现实背景——疫情发生发展的现实社会环境,以及疫情给个体和国家带来的伤痛、恐惧、反思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中国新世纪以来的抗疫文艺,以文学、音乐、书法、摄影、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出现,这些作品多立足于现实主义,反映疫情中的社会和人生百态,赞扬国人的抗争和战斗精神,积极践行文艺对社会与人的疗救作用,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叶舒宪在《文学治疗的民族志》中所言,“文学通过调动人的精神力量来改善身心状态……承担起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这凸显出抗疫文艺较强的社会功能。

2003年“非典”暴发后,各主流媒体及部分自媒体纷纷开辟“抗击非典”专栏,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创作出一系列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在科普抗疫防疫知识、宣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及探讨和反思疫情中显现的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启蒙及疗救作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杨黎光2003年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以及柳建伟的《SARS危机》等以“非典”为主题的小说。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为后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参考和启示。“非典”给民众留下了创伤,之后出现的抗疫文学,如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毕淑敏的科幻题材长篇小说《花冠病毒》等作品,均体现了对“非典”疫情创伤叙事的延续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忧患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媒介科技已较“非典”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多种数字平台催生了更为多元化、大众化的文艺形式。抗疫文艺不再专属于作家或知识分子群体,民众以“全民书写”的方式介入其中,大量抗疫题材的文学作品通过网络得到即时、广泛的传播。尽管这些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在全民抗疫的语境中,其中的优秀作品对于弘扬国人的伟大抗疫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020年2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原创散文集《战疫纪事》,收录了40篇作家和医护人员原创抗疫散文,“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抗疫现场”,歌颂疫情中“平凡的英雄”们。同时,作家也积极承担起时代使命和担当。比如,欧阳江河的长诗《庚子记》和刘醒龙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等经典作品先后问世。这些作品坚持“文学即是人学”的立场,体现作家在疫情灾难面前对人性的思考,并探讨了文学如何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构建等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因这场疫情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实现抗疫斗争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中,基于文化磨合的视域,文艺作品应主动承担起中外沟通、协作、分享和鼓励民众共同抗击疫情、实现共赢的重要责任。华人作家张凤提到,“新冠疫情以我们难以言喻的方式改变我们生活的型态……境界精深、扣人心弦的文字在危难之际,影响文明社会”。中外作家和文人都在致力于以抗疫文艺推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不断交流与磨合,寻求彼此的互助与合作,并为之作出不懈努力。

2021年4月17日,中国“抗疫文学与文学抗疫”专题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作家汪政提出“‘抗疫文学’的书写,可以打通中西文明,指认人类的共性,定义中国精神,体现文明创新”的期望。“华人头条”平台举办“全球华人抗疫作品大赛”,收集短视频、文学、美术、音乐及其他形式的抗疫文艺作品。国际人文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中国学刊》开辟特辑“后冠时代人文观察”,辑录中外学者对“后冠时代”论域进行的讨论。美国《红杉林》杂志开设“美中作协小说专辑”栏目,致力于选发以疫情为背景的原创小说作品等。这些中外合作的会议及作品对抗疫文艺的创作实践和精神价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雨同舟,救死扶伤;笃行共济,互利共享。我们要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抗疫文艺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击疫情的斗争仍在继续,我们相信抗疫文艺将负载其历史使命继续稳健前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陕甘宁文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934—1949)”(16&ZDA18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