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视域下江南实学精神的历史演进
◇朱光磊
在中国传统中,文化最初来自《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地之道是天文,而人对于天地之道的觉察省悟就是人文。既考虑到天文,又开展出人文,以之来创造世界、更新生活,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的含义,本身就与天时地利以及人类实践密不可分。
长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地利之一。从南北看,长江是天堑;从东西看,长江是通途。这一特征,最初仅仅区分了地理上的南北,此后又导致了政治上的南北和经济上的南北。地理、政治、经济的南方印象的叠加,奠基了江南文化的基础,孕育了江南地区绚丽多姿的文化生命,也熏陶了后出转精的实学思想。这种实学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江南文化的塑形与成形
肇自先秦,直至两宋,是江南文化的塑形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主动、三次被动的文化传播事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三次主动的文化传播事件是中原文化的三次南传。第一次是泰伯奔吴,当时江南地区仍处在断发文身的蛮荒状态,泰伯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弦歌教化,开启民智。第二次是孔子弟子言偃南游。言偃号称南方夫子,带来了儒家的礼乐文化。第三次是北宋二程夫子高足杨时的南归。程颢称之为“吾道南矣”。杨时在无锡创建了东林书院,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朱熹。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南方朱子学的形成,代表华夏的文化中心地区已经由北方移向南方。与此相应,三次被动的文化传播事件是三次衣冠南渡。第一次是永嘉之乱以后,司马睿渡江,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第二次是安史之乱以后直到李昪渡江,在江南建立南唐政权;第三次是靖康之难以后,赵构渡江,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虽然三次衣冠南渡,都出于北方政治动荡而南下避乱,但在客观上却滋养和提升了南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