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轶事
◇黑马
1920年底轰动中国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就是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受北京大学邀请来访,会见国内顶级文化名流,在上海、北京、长沙和保定发表多次演讲,所到之处大受追捧。他还在保定的演讲中受了风寒几乎丧命,因此在北京治疗康复,在中国多住了几个月。
这次漫长遥远的旅行,是在罗素熬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受迫害后的一次大型学术之旅,而且是带着未婚的情人布莱克而来(其时尚未与妻子离婚)。除了患病,他应该是十分扬眉吐气的。
这个贵族之家的后代天赋异禀,刚刚二十出头就毕业于剑桥大学并被指定为英国驻巴黎的名誉参赞,三十多岁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后又成为剑桥大学的讲师和研究员。
但他人到中年时生活开始出现大起大落。先是与妻子分居,开始与几个情人交往,其中包括伦敦和剑桥文化圈的著名“群主”奥托琳·莫雷尔夫人。他似乎遵循的是他著名的三大“激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求索和对人类苦难的无限怜悯,但他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似乎主要是前两种“激情”——一边忙于深奥的哲学思想探索,一边无休止地追逐着情爱。这样一个干瘦的小个子所释放出的激情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与他一度成为短暂莫逆的作家劳伦斯后来在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里写了一个干瘦的学究约叔亚,据说就是以罗素为原型塑造的——总爱抖点机智,沙哑着嗓子,笑声如马嘶,身材僵直矮小,“像一只扁瓶子”。这形象用来描摹罗素确实是挖苦得有点过分。也难怪后来罗素与劳伦斯分道扬镳后对其恨之入骨,甚至在劳伦斯中年去世后公开表示对他的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