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本版标题
  • 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

  • 数字社会与社会研究

  • 社会科学与现代世界

  • 现代化在中国
    与拉加地区的不同路径

  • 吴晓刚

  • 王天夫

  • 比扬·维德罗克
    Bj觟rn Wittrock

  • 卡琳娜·巴特雅尼
    Karina Batthyány

  • 数字社会与社会研究

  • 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

  • 现代化在中国
    与拉加地区的不同路径

  • 社会科学与现代世界

· ·

社会凝聚力建设的中国道路

在中国的制度顶层设计和政策实践中,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这个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使用“凝聚”这个词汇,而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信心,最终目标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社会凝聚力建设的意义重大,也对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 

社会凝聚力:连接理论和政策

一个凝聚力强的社会,在面临危机和困难时,民众高度信任政府,愿意牺牲眼前利益,同舟共济,共体时艰,实现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社会凝聚力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和韧性的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开始之际,“社会凝聚力”作为一个核心理论概念和明确政策目标呼之欲出。

首先,“社会凝聚力”是一个贯通历史和现代的概念。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凝聚力至少可以追溯到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涂尔干将社会凝聚力定义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依赖、忠诚和团结的程度”,视之为一个社会的秩序特征。涂尔干所处的时代,正值欧洲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局。资本主义在造就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与另外两大冲突理论传统(马克思和韦伯)的不同之处在于,涂尔干一直对如何将社会凝聚在一起感兴趣,试图探寻社会失范的解决之道,重构一种新的社会凝聚力。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着相似的危机和困境,都在积极寻求社会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