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源流厘正《典论》之“齐气”
◇孙福生
《典论》是曹丕的得意之作,太和四年(230),其子魏明帝曹叡议将“刻石立于庙门之外”。宋初《典论》亡佚,典论·论文》篇因选入唐李善《文选》得以保存,其后得有“文艺批评初祖”之誉。《典论·论文》首创“文气说”,曹丕以气”评价“建安七子”,其中认为徐干时有齐气”。对此,《文选》注为“齐俗舒缓”,并以《汉书·地理志》所引“齐诗”为申证。此说影响最久。民国时期,许文雨在《文论讲疏》中沿承李善的例证,似将坐实“齐气”及“齐”为“舒缓”之义。然而,争议在清代已经产生,梁章钜、胡绍煐最早提出“逸气”异文。民国时期,范宁又倡“高气”。“齐气”“逸气”及“高气”孰是孰非,遂成《典论·论文》研究一小公案。一百年来,名家专文不绝如缕,然迄未定谳。
多种解释莫衷一是
笔者讨论关乎注解的义理与文献的证据或推定两个层面,集中在何为齐气”内涵、“齐气”是否是“逸气”或高气”等话题。以“齐气”内涵而言,包括齐”指“齐地”的“舒缓”“夸诞”“谐隐”,以及“齐”非“齐地”的“庄肃”“壮采”“齐一”“平平”“俗气”“相当”等多种解释,莫衷一是。以下首先判定异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