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本版标题
  • 文体学研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党圣元

  • 书写口头传统研究的中国气派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

  • 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作用
    ——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

  • 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作用
    ——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

  • 文体学研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党圣元

  • 书写口头传统研究的中国气派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

· ·

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作用
——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

◇本报记者  范利伟

在古今中外交汇的大背景中,作为一种外来的时间标记方式,“世纪”概念超越了单纯的时间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社会心理和时代风尚,密切参与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20世纪中国文学也受到“世纪”概念的影响,表现出新的特质。围绕这些主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汪晖。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世纪的中国,“世纪”的意涵不再局限于标记年代,而是附带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您认为,“世纪”的观念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心理和发展进程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汪晖:20世纪初存在着多种竞争性的纪年方式,这些纪年方式也表达着各自对时代状况的判断和社会政治理念。例如,康有为建议采用孔子纪年,与他的君主立宪主张和对中国、中国文化的理解密切相关;刘师培提出黄帝纪年论,与他的民族革命及国粹主义主张密切相关。世纪及其相关的纪年和时间单位在与其他纪年方式的竞争中,逐渐取得支配地位并取代旧的纪年和时间单位,为一种全球性的时空观在中国的诞生提供了框架。就直接的效果而言,这一时空观提供了一种共时性的坐标,将中西古今不同脉络置于一种比较性的关系之中,重构了历史叙述的框架。我们今天不仅生活在这一时空概念的世界里,而且在表述过去、现在和未来时,也几乎难以脱离这一时空关系。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当晚近的、曾经陌生的概念,如今已差不多成为一个或一套近乎自然的时空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