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非西方中心视角的国关理论构建
︱︱评︽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

◇游国龙

近期,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尚会鹏的《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20年来关于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论文,如《“伦人”与“天下”》《“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文化与日本外交》《论古代南亚国际体系》等。这些原是研究中国、美国、日本与印度的文章,如今作者把这些成果集结出版,通过提出心理文化学路径的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将这些看似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甚相关的国别研究成果联系起来。2019年,阿米塔·阿查亚(Amitav Acharya)和巴里·布赞(Barry Buzan)合著的《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构建:百年国际关系学的起源和演进》出版,探讨了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尚会鹏的著作包含了中国、印度、日本等非西方国家的国家形式、国际体系方面的内容,属于非西方中心视角的研究,也算是对阿查亚和布赞研究的回应。

不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持何种看法,但都很难否认,尚会鹏书中提到的中国的天下体系、南亚的大法体系、日本的家元体系是国际体系的各种类型,探讨中国、印度、日本的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研究。尚会鹏在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西方学者讨论的国际关系理论只是“个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表现出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冻结了“人性”变量,探讨的是“理性人”假设下行为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作者认为,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不同文明建立在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之上,并主张人是“心物多维交互的动态平衡整体”,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必须考虑影响人以及国家行为的复杂动机。因此,作者致力挖掘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伦人”、以日本人为代表的“缘人”以及以印度教徒为代表的“阶序人”等基本人际状态构建的国家形式以及国际体系。从心理文化学路径看,西方主流的国际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系统下的理论。作者提出了复杂系统的本体论,尝试解释世界强联结时代人类在国际体系中的多维活动。该理论并不否定国际关系理论学者所做的体系结构化工作,也没有在体系的进程方面进行辩论,而是将其相对化,并认为它是心理文化学路径下的一种表现形式。阿查亚和布赞曾提到,全球国际关系学要包容而不是取代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心理文化学路径在本体论上作出突破,提供了一个比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更大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