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深度融合
◇张蓓蓓 常卓
中国古代服饰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在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与交融中形成,是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主要附着于书写媒介和印刷媒介,历史服饰的信息传播往往遵循从上至下流动、从中心向边缘辐射的路径,传播形态大多是线性、单向和平面的。数字孪生是工业革命4.0的产物,其传播路径呈现多样化、立体式、人机交互式、跨时空式等特质。将数字孪生技术与中国古代服饰做创新式融合研究,可以打通历史与现实、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屏障,利用数字空间和三维描述等现代技术支撑形式揭示本源,对历史时空中的古代服饰加以记录、整理、存储和动态化呈现;借助人工智能、数字模型等新兴科技创造拟态环境,打造一个和历史、现实时空相平行的数字时空,能够赋予传统服饰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生命,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一种新视界和新路径。
“服饰—数字”的深度融合
中国古代服饰的数字孪生是针对服饰实物(为数不多的出土或传世的实物资料中所反映的实体型服饰实物)和服饰形象(雕塑造像、人物绘画等美术作品、史籍文献或文学作品等无声图像资料和无像文字资料所反映的非实体型服饰形象),能够再现古代服饰的原物原貌,反映其产生、发展、变革乃至消亡等全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模型。数字孪生是最能反映数字世界和古代服饰世界融合的技术理念,综合利用计算机科学、服装、视觉艺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将中国古代服饰的二维图像转换成三维数字孪生,努力尝试在中国古代服饰和数字融合的孪生空间中体现“服饰—数字”两个世界真正的、深度的融合。
中国古代服饰虽然在现实的物理世界已经尘封数千年,但却可以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中实现以虚映实、以虚控实(“实”指中国古代历史服饰;“虚”指虚拟空间的服饰孪生体),以及虚实空间相互迭代的基于历史服饰实体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要素映射。诚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先生所言:“数字孪生体不仅是物理实体的镜像,更要实现与物理实体在全生命周期的共生。”数字空间中的服装孪生体是以中国历史服饰实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对象进行映射,使虚拟空间中的“孪生体”成为历史服饰在虚拟空间中的另一条生命线。数字孪生体不会因历史服饰存在的意义终止于其消亡的时刻,而是将现已消逝的历史服饰的生命延续下去。
服饰的数字孪生不仅是某件或某类服饰的结构、材质、纹样、色彩和造型的孪生,更是反映服饰产生、发展与变迁中所承载的政治变革、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审美意识、文化内涵等活态化生命过程的孪生。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数字孪生的研究不仅仅围绕服饰文物本身及其相关材料进行研究,除聚焦出土或存世服饰实物本身以外,还需要对有关联的其他出土实物、图案和文献进行参照和考据,对服饰原物原貌进行再现和复原;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古代服饰视为数字化空间中的“服饰生命体”,通过数字化描述和数字化模型呈现该生命体的流动过程和变化状态。
静态服饰与动态集成的融合研究
围绕中国古代服饰的静态资源,将跨学科与新技术进行融合,展开古代服饰的复原和虚拟再现研究。基于中国古代人体形态的研究与分析,借助现有二维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或服装CAD等)获取矢量和参数化人体图像,利用三维软件(如CLO3D、3DMax、Autodesk Inventor等)生成古代妇女和男性的人体参数化建模,并尝试开发中国古代人体原始数据库。在中国古代服饰中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服饰实物和服饰形象资料,用二维(服装CAD)和三维(CLO3D)软件,选择数字面料,确定虚拟服饰造型的方法,在数字空间进行平面服装结构造型的还原和虚拟试穿,并在AutoCAD中评估还原历史服饰实物轮廓的精准度;使用KES-F评估所有组合使用的数字面料,开发新标准确保真实面料与数字面料之间的一致性。根据2D图像逐步重建3D服饰,通过VR展示虚拟历史服装立体的从发髻、冠饰到鞋履,从内衣着装到外衣搭配的整体穿搭层次和着装形象。基于古代服饰实物的深度研究,开发数字空间虚拟造型方法,生成逼真的服饰数字孪生体。
凭借数字化的手段能够从动态视角透视古代服饰的全部生命周期,以虚拟现实、3D建模、多光谱成像等技术手段与古代服饰的保护、修复、管理、展示等利用手段相结合,实现古代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存、知识化开发和可视化呈现。基于多维度研究与立体化实践,更高层面地领悟古代服饰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的本质与关键,推进人工智能、历史服饰与数字孪生模型深度融合。利用数字赋能跨越时空,推动古代服饰的数字化动态呈现,形成新的社会连接。基于虚拟仿真展示三维历史服饰,研究和开发历史服饰数字孪生模型新的智能工具,实现能够模仿服装自然演化方式进行衍生式设计,为古代服饰的现代传承提供辅助和创意的同时,建构起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研究和素材提取的数字资源库。
数字孪生与中国古代服饰的深度融合式研究,可以在“虚拟—现实”两个平行世界还原和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服饰文明,置于全球语境下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服饰的表达权与话语权,从而唤起中华民族服饰的集体记忆,推动中国传统服饰创新性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元融合的中国古代妇女服饰研究(秦汉至清)”(20BG1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