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苏州昆曲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任婧媛
昆曲原名“昆山腔”,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其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不仅被誉为“百戏之祖”,更是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服饰是昆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昆曲服饰中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穿搭方式都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手作文化,又蕴含了时代文化和戏剧文化。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苏州昆曲服饰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依托于数字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苏州昆曲服饰的数字化采集和数据库建立,以人工智能和互动新媒体技术深入挖掘苏州昆曲服饰文化,以数字赋能苏州昆曲服饰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发展。
数字化修复与保护
现今留存的苏州老戏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当时存储条件的恶劣,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脏污、霉变、绣线断裂等现象,亟须进行修复和保护。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数字化修复与保护的过程中,昆曲服饰实物数据库的搭建是实现服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将苏州昆曲服饰文物以高清数码拍摄与扫描相结合的形式,将服装版型和服饰图案(颜色、形态)以矢量图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存档,搭建数据库,并且借助虚拟仿真设计等数字化手段对特定戏曲服饰的结构造型与工艺设计进行分析,根据每个设计模块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应用设计软件对其建立基本设计模型,然后应用Photoshop、AI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数据库纹样进行虚拟模型建立,最后采用CLO3D软件进行工艺技术的虚拟缝合模型建立,实现对昆曲服饰文物真实有效的三维复原,有效解决服饰文物修复数量大、修复管理流程复杂、修复记录和档案不规范等难题。数字化保护下的昆曲服饰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实物,但却有着经久不衰、便于传播及再创造这些优势,也使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保护走向现代的数字化传承,赋予昆曲服饰文物以生命力,为苏州昆曲服饰营造更有利的存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