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苏州昆曲服饰的传承与创新
◇任婧媛
昆曲原名“昆山腔”,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其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不仅被誉为“百戏之祖”,更是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服饰是昆曲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昆曲服饰中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穿搭方式都是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手作文化,又蕴含了时代文化和戏剧文化。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苏州昆曲服饰的当代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依托于数字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苏州昆曲服饰的数字化采集和数据库建立,以人工智能和互动新媒体技术深入挖掘苏州昆曲服饰文化,以数字赋能苏州昆曲服饰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发展。
数字化修复与保护
现今留存的苏州老戏服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当时存储条件的恶劣,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脏污、霉变、绣线断裂等现象,亟须进行修复和保护。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数字化修复与保护的过程中,昆曲服饰实物数据库的搭建是实现服饰文物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将苏州昆曲服饰文物以高清数码拍摄与扫描相结合的形式,将服装版型和服饰图案(颜色、形态)以矢量图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存档,搭建数据库,并且借助虚拟仿真设计等数字化手段对特定戏曲服饰的结构造型与工艺设计进行分析,根据每个设计模块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应用设计软件对其建立基本设计模型,然后应用Photoshop、AI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数据库纹样进行虚拟模型建立,最后采用CLO3D软件进行工艺技术的虚拟缝合模型建立,实现对昆曲服饰文物真实有效的三维复原,有效解决服饰文物修复数量大、修复管理流程复杂、修复记录和档案不规范等难题。数字化保护下的昆曲服饰虽然不能完全替代实物,但却有着经久不衰、便于传播及再创造这些优势,也使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保护走向现代的数字化传承,赋予昆曲服饰文物以生命力,为苏州昆曲服饰营造更有利的存续环境。
人工智能创新转化
“系统正确解释外部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知识通过灵活适应实现特定目标和任务的能力。”这是安德里亚斯·卡普兰和迈克尔·海恩莱因对于人工智能给出的定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在纺织类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2014年5月,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正式推出了融合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人工智能微软小冰,2019年5月,依文集团联合人工智能微软小冰,让中华民族美学纹样融合现代元素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开启了一场传统美学与人工智能的时尚对话。在传统昆曲服饰语言的创新再转化阶段,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对昆曲服饰纹样进行分层,系统通过正确解释服饰纹样元素码外部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并利用纹样元素码知识通过活跃适应,智能衍生出新的纹样数据,这样的数据具有无穷性和活跃性的特征。而基于元素码设计的昆曲服饰语言的人工智能转化设计,突破了以往凭借艺术设计师个人审美经验的设计方法,把苏州传统昆曲服饰纹样的信息管理技术与数字化矢量处理的元素码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与运算作人工智能的设计相结合,去表现传统的昆曲服饰语言,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时尚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多平台媒介融合数字化推广体系
新媒体是伴随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的媒体的统称,其随着智能技术的兴起与演进,大数据、云计算、机器算法、个性化推荐等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上的应用愈加广泛,形成了一种多平台媒介融合推广体系,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发展到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多平台媒介融合推广体系主要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微视频推广古代服饰文化,搭建昆曲服饰数字化“云端”以激发大众兴趣,增强人们对苏州昆曲服饰文化认同感,实现跨地域实时交流。在这一体系中最早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健康维护与保障的数字孪生技术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充分利用VR、5G、全息投影等丰富多样的技术,通过营造出沉浸式戏曲虚拟剧场,突破观众原有的对昆曲艺术的视、听、触体验,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昆曲服饰文化。例如在昆曲服饰展示方面,结合实物的增强现实功能以及配有触感元件的实体玩具,与智能移动设备进行交互,建立苏州昆曲服饰可穿戴数字化系统,提取数据库中的昆曲服饰纹样元素进行角色人物形象设计,将平面的古代戏曲服饰转换为可触、可听、可观以及可穿戴的数据信息,将苏州昆曲服饰艺术与科技有机结合。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可以为昆曲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全方位的“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赋予苏州昆曲服饰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昆曲服饰文化的同时,增强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服饰研究”(21ZD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