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赋能明代服饰的当代传播
◇张晨暄 束云峰
2020年11月1日,漫画家old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组古风混搭画作,画中人物的衣饰纹样(肩、胸金色织绣)尤其是首服形制(翼善冠、大帽)均带有明代服饰特点,助力明代服饰文化的海内外宣传。然该画作却意外引发一场关于服饰归属的争论,一些韩国网友认为画中人物所戴为韩国传统帽子,随后作者old先指出服饰参考了中国华服文化活动、明代书画、出土实物和明代古装剧作,也有不少网友以古籍文物等为据解释作品中的帽子来自中国明代,数以万计的转发使得这场服饰来源之争愈演愈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国与国的距离,使人与人的沟通更为便捷,也为这场服饰争论提供媒介,而解决这场争论的关键在于厘清中韩两国传统服饰的关系,帮助群众正确认识明代服饰文化。
近年来,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明代服饰著作层见叠出,如《明鉴:明代服装形制研究》以“从物论史”的方法,通过对研究样本的解读,重点分析其形与制的分类、互动、传播,特别是明代与朝鲜服饰的交流,认为明代服饰并不因明王朝的灭亡而消失,它流传于朝鲜王数百年,并成为韩国传统民族服饰沿用至今。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适性的断代史佳作,书中呈现的明代出土服装、结构线稿等图文资料直观地传达明代服装样貌与深层服装文化内涵,引导读者由浅至深地走进明代服装世界。基于纸媒传播的众多明代服饰研究成果因其传播途径自有弊端,导致传播渠道单一、传播速度缓慢、受众人群有限,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明代服饰文化的传播,如何提升明代服饰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现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科技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传统纸媒为了寻求新发展,亦搭上数字化快车迈向转型之路,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数字媒体新时代。2015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清代皇帝服饰》App推广馆藏清代服饰,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呈现皇帝服饰“动态图录”,辅以交互操作设置,趣味性解析文物结构剖析、制作工艺等,深受终端用户认可,入选“2015年度精选”App,被评为“本年度最具想象力、创造力和吸引力的作品”,故宫博物院的尝试验证了数字媒体对古代服饰的“活化”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于2021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利用好新技术。我们有影像的手段、数字的手段,可以进行远距离、超时空的传播,为传承保护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媒体将传播对象置于虚拟空间,打破时间、空间、资源限制,通过交互技术沟通用户与虚拟对象,以自然、和谐的方式带用户探索虚拟空间,加深对传播对象的理解。数字媒体的便捷性、包容性、互动性为明代服饰文化的传播带来全新畅想与可能。
喻国明早年提出数字化时代媒介发展的5U战略,即信息资源的融合(Unite)、传播媒介的普及(Universal)、完整权利的用户(User)、资源能力的独特(Unique)、媒介覆盖的普遍(Ubiquitous)。基于5U战略思考的明代服饰文化数字媒体构建需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内容架筑,明代服饰图像要一改往日平面化“证件照”呈现模式,有效利用MAYA、C4D、ZBrush等建模软件实现从静态二维到动态三维的跨越,生成可拆解的明代服饰立体模型,在保证原真性基础上复原明代人物相貌,完善每件服饰的制作年代、出土位置、典籍文献、数据尺寸等图文说明,并将这些信息录入数字化信息库形成数字记忆,配以考古现场和服饰修复的视频讲解,通过多种可视化信息呈现,将明代服饰特征与演变路径进行系统且通俗易懂的科普,为群众呈现一幅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明代服饰立体画卷,再现中国明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审美情趣,实现明代服饰文化的精准传达,逐步解决明代服饰传承出现的搭配失序、款型有误、结构偏差等问题。其二是交互形式,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促使数字媒体的交互形式得到创新,改变了传统媒体既往的线性叙事方式,构建多感官交互的互动叙事模式,形成点对点、点对面的链接体系,确保用户能够依个人爱好在界面操作、视听体验中迅速获得感兴趣的明代服饰文化信息。依托数字交互技术的明代服饰文化传播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输出,人机交互中产生的大数据是明代服饰传播过程中获得的宝贵资料,通过对用户数据追踪,实时记载用户对于明代服饰的关注程度,分析其普及状况,引导新一轮明代服饰文化传播与传承方针制定。明代服饰因其四季皆宜、利身便事、款式多变深受当代传统服饰爱好者欢迎,数字交互的可拓展性能够赋予用户创作权与表达权,帮助用户在交互平台中写入明代服饰的当代创新设计,记录明代服饰当代表达,不断更新明代服饰的当代传承与演变意向,形成以古鉴今、以今传古的相互共生协同发展势态。
数字媒体赋能明代服饰文化传播并非信息技术革命的随机尝试,而是智慧时代的必然选择。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建立的明代服饰文化互动平台打破时空壁垒,通过人机交互沟通虚拟与现实,合理转变明代服饰的呈现方式,激发群众对于明代服饰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