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唐宋时期家学传承与士庶融合

◇邢铁  

我国古代的家学形成于东汉,到晚清近代才衰落下去。从唐宋时期入手考察,是考虑到家学传承方式到这个时期已经比较成熟,适逢南北文化的整合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家学的特点和作用凸显出来,可以看到“世族→士族→士大夫”是一个演进过程,“家学—科举—士族”是一种互动关系;用社会阶层流动理论考察这个过程和关系,可以避免概念化理解问题的偏差,准确认识唐宋时期家学传承的具体情况和士庶融合的真实过程。

方式和地域、学科特征

在我国古代,普通家庭留给子孙田宅财物,借此传延血缘和门户。官僚贵族还要把自己的权力地位通过制度的和非制度的途径,尽量地让子孙沿袭下去。到了上层士族家庭,在传承田宅、权位的同时,还要考虑祖传学问的传延,也就是家学的传承。汉代已经流行“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的说法。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得到了制度化的落实。唐宋时期的墓志中有很多“家学渊源”和“家传学术”之类的赞语。世人崇尚家学,有家学的则更重视传承。学问可以带来官职、财富和地位,所以家学也是家产,传授的时候尽量把弟子与生徒合一,在家庭家族内部传承。家学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父兄教子弟,这是最为常见的方式,无须多说。二是良母教子,古代贤妻良母的标准是相夫教子,特别是教子,士族家庭中的良母不只是生儿育女,还有教子女读书(尽管多是童子功课)的职责,门当户对的婚姻选择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欧母画荻、陈母教子以及岳母刺字的典故出现在宋代并非偶然。三是以藏书为载体的家学传承方式,把藏书与做学问、积累学问合为一体,把家藏书籍留给子孙的同时,也把家传的学问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