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互证:《山海经图》的再认识
◇贾雯鹤
因为初中语文课本有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所以中国人大都知道有一部古书叫《山海经》。散文描写阿长送给鲁迅带有图画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和“九头的蛇”,顿时让鲁迅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称她“有伟大的神力”,可见带图的《山海经》对小孩有多么大的魔力。事实上,《山海经》本来就和图画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图文并茂:《山海经》的原初形式
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宋代朱熹在《记山海经》文中说:“予尝读《山海》诸篇,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皆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图画而为之,非实纪载此处有此物也。”(《晦庵集》卷七十一)首先提出山海经》文字是依据图画来写作的看法。明代胡应麟阅读《山海经》的体验和朱熹相同,他说“经载叔均方耕,讙兜方捕鱼,长臂人两手各操一鱼,竖亥右手把算,羿执弓矢,凿齿执盾,此类皆与纪事之词大异。近世坊间戏取《山海经》怪物为图,意古先有斯图,撰者因而纪之,故其文义应尔”(《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