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伦理研究的历程、内容及其特征
◇罗公波 冯昊青 姚婷
核伦理问题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乎人类的福祉、安全与命运,显示着人性的善恶与价值追求,构成了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伦理问题展开研究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解决当前不断恶化的核安全局势更具必要性。回顾核伦理研究的历程,受人类追求和平、安全与幸福的强烈愿望推动,迄今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正在面临新的形势。
首先思考核伦理问题的是科学家。核武器实验成功所显示的巨大毁灭性,促使参与研制的科学家思考核伦理问题。主要代表性人物有奥本海默、西拉德、弗朗克、爱因斯坦、鲍林、罗素等。主要代表性文献有《弗朗克报告》《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维也纳宣言》等。主要内容有:(1)反对核战,要求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建立“无核武世界”;2)阐释核武器的毁灭性,论证其邪恶性,强化“反核”的道德力量;(3)“理性与道德能够防止核战争”,要通过核伦理宣传和教育防止核战争;(4)强调科学家的责任,呼吁“履行科学家社会义务并推进世界和平”。此阶段对核伦理的思考尽管零散而不成理论体系,但它揭示了核武器的邪恶性和核战争的非正义性,增强了“反核”的道德力量,提高了人类核伦理认识,造成了公众的“核厌恶”心理,强化了发动核战争的道德压力,为维护人类和平与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