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A05

用“两路”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于佳  张屿白

“两路”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11万筑路军民不畏险阻、奋勇拼搏,在全力修筑“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两路”的建成留给人们的不仅是两条现代化的通车公路,而且是一条可贵的精神之路。新时代,我们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凝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前行力量。不怕苦、不怕死,是对筑路军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气概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写照。川藏公路沿线地区频发地震、泥石流、雪崩等灾害;青藏高原冰川险峻、沼泽遍布,号称“世界屋脊”,也被视为“人类生命的禁区”。1950年6月,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浩浩荡荡的筑路大军开始修建举世闻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在这场与危险环境、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广大筑路军民每时每刻都与“苦”相伴,甚至有失去生命的可能。作为总指挥的慕生忠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一次测试桥梁是否稳固安全的过程中,他明知桥梁下是深达30米的沟涧,仍选择亲自上阵进行试验。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举动,鼓舞着全体筑路人员。工人们为探明河底地形,在冷水中不间断地探测几个小时;面对过水路面被冲毁,他们毅然跳水修路,奋战十余小时。在自然环境与工作环境恶劣的双重挑战下,筑路军民不畏万难、克服重重困难,修通了两条“奇迹之路”。不怕苦、不怕死的伟大精神彰显的,是对使命责任的担当,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是对敬业奉献的执着。今天,同修筑“两路”时一样,我们仍面临着许多艰难险阻,经受着吃苦甚至牺牲的考验。只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将不畏险阻、勇于担当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我们才能战胜一切难关,迎接人民生活的美好明天,取得伟大事业的最终胜利。

凝聚顽强拼搏、忠诚尽责的前行力量。“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是“两路”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对筑路军民奋发向上、爱国为民的最佳呈现。筑路军民实现了短时高效的突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解决了桥梁架构、冻土热熔、公路修护等技术难题,从而确保了“两路”的顺通。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后,许多筑路人选择继续甘当养路人,为“两路”出力。他们顽强拼搏,战风雪、抗缺氧、斗严寒,扎根在高原上。面对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伟大的筑路人、养路人、护路人怀有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和恪尽职守的忠诚品质,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奉献,换来了西藏经济的发展、边防的巩固以及社会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新时代,我们在经济社会建设领域仍面临诸多难题,譬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等,这些难题的攻克仍需要继续发挥顽强拼搏、忠诚尽责的精神。“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对党忠诚、为国奉献,以强烈的使命感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才能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凝聚军民同心、团结互助的前行力量。“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蕴,彰显了我国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在11万筑路大军中,有军人也有民众,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开创了“两路”奇迹、铸就了伟大的“两路”精神。在修路一开始,党中央要求进藏部队“不吃地方”,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战士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不顾天寒地冻和长途行军,迎风雪、斩荆棘、挖冻土,在冰冻前开垦出大量土地进行生产。这不仅有利于补给筑路军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发展了筑路沿线的地方经济,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积极性。这一政策方针深受藏族人民拥护,他们积极参与修路、运输,支援人民解放军。在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精神的指引下,解放军战士不仅同各族同胞筑路,还在千古戈壁荒原的格尔木建立转运站,修建房屋,创建工厂、医院、学校、农场,用辛勤的劳动拉开了戈壁新城建设和拓荒建设的序幕。“两路”建设为西藏现代化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为藏族等各族人民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军民的团结互助和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稳固的军民团结、民族团结是我们走向胜利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今天,我们凝聚军民同心、团结互助的前行力量,就是要传承伟大的团结精神,使各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解决区域非均衡发展、攻克相对贫困等问题,最终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两路”精神,还是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兵团精神,都彰显了伟大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深厚的人民情怀,丰富并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精神动力与信仰支撑。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两路”精神,并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其转化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为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辉煌业绩凝聚前行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