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
◇章嘉锴 陆树程
自1947年党中央决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以来,在近百万垦荒军民70多年的不懈开拓与建设下,如今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年产能力连续10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不仅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丰硕物质积累,更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北大荒精神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底色,在与困境的顽强斗争中闪烁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弘扬和传承北大荒精神,有利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艰苦奋斗是北大荒精神的红色基因,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社会实现富强的立足之基。北大荒的拓荒难度历史罕见,寒冬长达半年,最低可达零下40多摄氏度,而酷暑中又是瘟疫与猛兽横行。初垦之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物资极度匮乏,没有住所、工具和车辆。但北大荒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伤残战士互相搀扶,即使榻旁蚊虻成阵、盘中几乎无肉,仍在暴风雪中伐木,在沼泽地中开荒。短短几年的时间,硬是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100多个农场。在之后的建设阶段,北大荒人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精神。比如,北京市青年垦荒队为了多开荒,坚持实行最低条件的供给制;张守常精心维护机车,创造了连续作业26年无大修的农机史奇迹。如今,虽然生活条件逐渐优越,但我们也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和传承艰苦奋斗的北大荒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引导人民发扬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弘扬新风正气。